国外家庭教育理念
教育新闻
电子课本
智力开发
记忆培养
笑话
古诗
成语
名人名言
歇后语
生活物理
生活化学
要资料
请你留言
首页:
新闻
学习方法
教学研究
班主任中心
教师中心
国外教育
素质教育
小学教研
家庭教育
幼儿教育
学校管理
电子课本
百科知识
动画乐园
第二课堂
记忆力
教育故事
教育书库
Flash频道
教育视频
学生中心
奥赛
网站地图
教案
课件
试题
小学资源
作文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
中考
高考
会考
论文
教育视频
成语故事
物理百科
化学百科
开心辞典
名人名言
名人成才
励志故事
十万个为什么
国外家庭教育
歇后语
古诗
故事会
动画
推荐:
古诗词欣赏
中考
高考
阅读:
热点推荐:
假神童的泡泡是怎么吹大的
书包越来越鼓眼皮越来越重
法教育部将禁学生带手机
多动症儿童普校管不了特校收不了
孩子超十点睡小心长不高
孩子攀比成风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青春期孩子情绪不好家长要学会
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几个细节
虚伪的素质教育比应试更可怕
老师的抱怨揭出教师真实现状
专题:
中小学电子课本
培养孩子能力
自信心培养
注意力培养
戒网瘾
应对叛逆
防早恋
做称职父母
智力开发
小学各科教学资源
您当前位置:
为您服务教育网首页
>>>
教师中心
>>>
课堂教学
>>《蛙》参考教案
《蛙》参考教案
《蛙》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辨别蛙和蟾蜍。 2.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两栖动物在外形、生活方式和个体发育过程方面的共同特点。 3.能将两栖动物特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联系,知道两栖动物的外形、生活方式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4.能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并能用语言、文字准确描述两栖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方式和个体发育过程。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两栖动物类别及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 1.两栖动物在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个体发育等方面的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塑料缸)、塑料袋、毛巾或卫生纸。 3.青蛙和蟾蜍活体。 4.各种其它动物(不一定是两栖动物)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搜集关于蛙的事实材料,提出研究问题。 1.出示蛙的图片或播放关于蛙的课件,让学生仔细观看后回答:你从中知道了一些什么?关于蛙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此处可以将青蛙的种类、青蛙的外形特点、行为方式、个体发育的相关图片或课件一次性展示(播放)完,展示(或播放)过程中,除了背景音乐外,教师可以不对学生作任何讲解。) 2.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教师将重要信息或学生有争议的问题,用词组或短句板书在黑板上。(此处不要求学生能正确表述关于蛙的知识结论。) 3.提出研究问题:蛙类具有什么共同特点,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了解它们呢? 二、制订观察研究方案。 1.分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2.小组汇报活动方案。教师小结:为了了解蛙类共同特点,我们选择青蛙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它的外形特点,研究它的捕食、游泳方式,了解它的生长发育过程。(研究方法按课堂上学生的表述灵活处理。) 三、开展科学研究。 1.各小组在讲台前方自主选择观察研究的青蛙活体及相关实验材料,按照活动方案有组织地观察青蛙的外形特点、如何游泳,做蹼足作用的实验,比较蝌蚪与幼蛙的不同。 2.各小组汇报观察研究结果,集体交流订正。 3.填写“我的发现”表格。 4.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讲评。 第二课时 一、指导认识了解蟾蜍。 1.教师出示图片指导看书或播放课件。 2.学生观看后讨论回答“蟾蜍的身体有什么特点,它的生长发育过程是怎样的,蛙和蟾蜍有哪些共同之处?”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要点。 二、总结与交流。 1.蛙和蟾蜍具有如此多的共同之处,因此生物学家将它们归为了同一类动物。那么它们与鸟类、鱼类等其它动物相比较,有哪些是它们独有而其它动物不具有的特点呢? 2.分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其主要特征。总结出一条就在课本上规定地方画一面小红旗。 3.小组汇报,集体交流订正。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讲评本课学习情况。 4.学生将其共同特点填写在31页课文中间的空框中。 三、应用与实践。 1.看书31页下图或由教师出示图片,播放课件,让学生辨别其中的两栖动物。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些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 2.课外在家长陪同下考察家乡农田、草地、森林、池塘、小溪中的两栖动物,研究其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生长发育过程等并作好考察记录。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百度i贴吧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网
我的收藏
推荐阅读
家庭教育+幼儿教育+赏识教育
为您服务教育网
今日推荐
联系我们
本站搜索
要资料
请您留言
开心智慧吧
动画
笑话
安平影像
周恩来总理
为您服务教育网——全心全意为中国教育免费服务(Copyright© 2001-2017 河北·衡水)
安平明德小学
一小学前三班
冀ICP备06009845号